近年来,事业单位改革持续深化,“铁饭碗”早已不再坚不可摧。
随着公开招聘、绩效考核、岗位聘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,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变得更加灵活和科学。对于那些不适应新形势、不履职尽责的人员,已经不再“终身无忧”。
根据政策导向和实际案例,以下6类人员或将面临被清理的风险,广大事业编人员必须引以为戒。
长期不在岗、吃空饷人员
部分人员通过各种手段长期不上班,却照常领取工资和福利,严重侵蚀集体利益。
近年来,国家对此“零容忍”,多地开展专项清查,严肃处理“吃空饷”行为。
工作消极怠工、考核不合格者
随着绩效考核制度普及,事业单位建立了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。
对工作态度消极、履职不力、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人员,将被约谈、降级,甚至解除聘用合同。
违规违纪违法人员
事业单位对道德和纪律要求极高。
凡有贪污腐败、徇私舞弊、弄虚作假等违纪违法行为的人员,将依法依规受到严肃处理,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。
不胜任现岗位、不适应岗位调整者
随着岗位聘用制度推行,人员需根据岗位要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。
对于多次岗位调整后仍不能胜任者,单位有权解除聘用或安排转岗。
拒绝履行岗位职责、屡次违反工作纪律者
如无正当理由拒绝承担工作任务、严重影响单位正常运行、屡教不改的员工,将被视为不符合事业单位用人要求,面临清理风险。
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办理退休手续者
根据国家和各地相关政策,事业单位人员到龄必须按时办理退休。
个别人员以各种理由拖延,今后将被严格清退,杜绝“超龄服役”现象。
改革措施持续推进,铁饭碗不再“铁”
为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规范化,相关部门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,强化聘用合同管理,健全退出机制。多地还试点推行“末位淘汰制”,落实“动态进出”,促进人员队伍优胜劣汰。
“铁饭碗”不再是“保险箱”,事业单位改革为的是激发队伍活力、提升服务效能。广大事业单位人员应以此为契机,自觉提升自身素质,珍惜岗位、履职尽责、与时俱进,共同推动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!
上海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